潜江资讯网,潜江资讯门户网站
潜江资讯网
搜索

徐角路的“蝶变密码”

“以前送娃上学得提前半小时出门,现在几分钟就能到校门口了。”9月15日,家住园林街道马昌湖社区徐角路的居民李女士指着眼前笔直通畅的柏油路笑道,“现在道路清爽敞亮,看着心情舒畅多了。”
这条全长200米、宽仅5.5米的背街小巷,曾是困扰周边居民十余年的“老大难”问题。如今,经过系统治理,实现了“还路于民”,更升级为集便民、美观、安全于一体的“社区治理新地标”,成为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践的鲜活范例。

痛点:民生要道变“堵心瓶颈”

“徐角马路市场”地处城区与高新区连接带,既是多所学校必经之路,也直接关系到数千家庭的“菜篮子”。但长期以来,“野蛮生长”的市场秩序让便民路成了“闹心路”。

“曾经东侧商户铁棚伸到路中央,西边摊贩推车堵住消防通道,中间还有电动车见缝插针。”社区工作人员吴荣华回忆,早高峰时各种噪声混作一团,几乎天天有投诉。

数据显示,该路段日均人流量超万人次,高峰期突破1.5万人次,而5.5米的宽度仅能勉强错车,安全隐患与民生矛盾交织。

破题:多方联动织密治理网络

“民生问题不是哪一家的事,拧成一股绳才能啃下硬骨头。”园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春波介绍,街道创新构建“社区+执法单位+卫生监管+志愿网格员”四维联动机制,成立专项治理专班,“专班攻坚+长效管护”双轨并行。

治理的第一步是“腾空间”。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经过十余次协调会,将一块15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改造成临时菜场,设置120个标准摊位和30个专用停车位,既保留20户固定摊贩需求,也为流动摊贩提供合规去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讲解政策,帮商户算清“经济账”,规范经营后客流量更稳定,长远收益更有保障。

空间释放后,关键在于如何打通堵点。园林街道执法中心与社区组建“清晨突击队”,连续7天每日早5点上岗,引导60余户流动摊贩入驻临时菜场,对30户西侧商户实施“退界扩容”,拆除违规铁棚和超范围台阶,推动经营区域后移1.8米;同时拆除东侧20户商户固定棚亭,严格划定“线内经营”红线。

升级:功能颜值双提升,长效管理保民生

“管理不是简单约束,而是在规范中提升品质。”园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构建“责任明晰、监督有力、信用约束”的管理体系,在完成基础环境整治的同时,聚焦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跨越,以“功能优化+环境美化”双提升工程为抓手,推动管理机制、环境品质、交通组织全链条升级。

“我们开通了24小时投诉专线,公示责任牌,新增专职市场管理员,制定《摊贩经营守则》,将4类违规行为纳入信用管理。”马昌湖社区党委书记翟荣说。

环境美化也同步推进。作为“满城芳华”行动基层实践,在徐角路整治工作中统一粉刷墙面300余平方米,增设41个道路花箱,栽种月季等花卉,让硬质路面变身“柔性风景”;规划4处非机动车停放区,增设醒目引导标识,让“停车难”“停车乱”问题迎刃而解,街巷环境从“干净”向“精致”跃升。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堵”“过街险”问题,园林街道联合公安交管部门实施“精准化”管理,早高峰7:00-8:30实行单向通行,布设3条减速带,调整公交站点位置,减少人车交叉冲突。

“现在有了指定停车区,人行道畅通无阻,安全感满满。”居民罗雨虹的感慨,道出了居民对治理成效的直观感受。

从“堵心路”到“连心桥”,“徐角马路市场”的华丽转身,正是园林街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为民情怀,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生动注脚。这份治理答卷背后,是街道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首位的责任担当。

接下来,园林街道将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从群众最关切的“关键小事”破题,用“钉钉子精神”把民生工作做到细处、落在实处,推动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025-09-23 关注: 来源:潜江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