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垃圾分类从 “试点” 走向 “普及”
“厨余垃圾投绿桶,其他垃圾投放黑桶,分好类环境美,小区也更整洁。”10月15日,恒大名都小区居民曾令英一边熟练地将垃圾投入对应垃圾桶,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这番话语,折射出我市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广大市民从认知到行动的积极转变。
走进恒大名都小区,色彩鲜明的分类垃圾桶整齐排列,清晰的指引标识随处可见。“我们集中投放时间是早上7点到8点半、下午5点半到晚上8点。除了现场引导,还会通过业主群推送垃圾分类小知识。”金碧物业潜江分公司保洁班长舒春梅介绍。
党政机关单位作为我市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实现源头减量,推进绿色化办公正成为常态。在市审计局,每层办公楼均设置了分类收集点,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严格分类投放。“我们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管理,定期推送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干部职工养成分类习惯。”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将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文明提升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后端处理”全链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装垃圾分类亭417套,完成266个分类改造任务,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55.32%,59个物业小区示范点全部建成。通过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系列活动,组织千余名居民参与实践,培训教师60余名、持证宣讲员36名,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部分市民反映的“分类标准难记”“投放时间不灵活”等问题,我市积极优化服务,推出通俗版分类指南、增设误时投放点、强化收运监管,并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创新设立的“曝光台”通过媒体平台曝光并整改64起不文明行为,形成监督与引导并重的社会氛围。
广华、周矶等6个区镇街道被纳入示范建设,各地重点打造1个示范小区和1至2个农村示范点。后端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建筑垃圾处置中心预计年底试运行,餐厨垃圾日处理量提升至65吨,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市城管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前端设施配套,健全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通过宣传引导推动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让“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文明新风吹遍我市街头巷尾。随着长效机制的健全,垃圾分类工作正不断走向深入,为共建绿色、宜居家园注入持久动力。

党政机关单位作为我市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实现源头减量,推进绿色化办公正成为常态。在市审计局,每层办公楼均设置了分类收集点,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严格分类投放。“我们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管理,定期推送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干部职工养成分类习惯。”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将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文明提升的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后端处理”全链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装垃圾分类亭417套,完成266个分类改造任务,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55.32%,59个物业小区示范点全部建成。通过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系列活动,组织千余名居民参与实践,培训教师60余名、持证宣讲员36名,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针对部分市民反映的“分类标准难记”“投放时间不灵活”等问题,我市积极优化服务,推出通俗版分类指南、增设误时投放点、强化收运监管,并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创新设立的“曝光台”通过媒体平台曝光并整改64起不文明行为,形成监督与引导并重的社会氛围。
广华、周矶等6个区镇街道被纳入示范建设,各地重点打造1个示范小区和1至2个农村示范点。后端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建筑垃圾处置中心预计年底试运行,餐厨垃圾日处理量提升至65吨,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市城管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前端设施配套,健全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加强部门协作,通过宣传引导推动市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让“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文明新风吹遍我市街头巷尾。随着长效机制的健全,垃圾分类工作正不断走向深入,为共建绿色、宜居家园注入持久动力。
2025-10-16 关注: 来源:潜江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