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给建筑施工戴上智慧“安全帽”
不用“腿跑”查隐患,AI监控实时预警;不用“眼盯”管人员,人脸打卡精准考勤;不用“嘴说”促整改,三色评级动态督促……今年以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以“建体系、强应用、育人才、树标准”为抓手,用AI智慧工地监管破解传统建筑施工安全监管难题,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转型之路,让“人防”变“技防”,让监管更“智慧”。
建体系:指挥中枢“一眼看穿”工地隐患
“以前去工地检查,靠的是‘腿跑、眼瞅、嘴说’,一天跑几趟就累得够呛,还容易漏掉隐蔽隐患。现在有了这个智慧监管平台,坐在办公室就能‘盯’着整个工地。”9月11日,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现场,项目经理宋涛点开AI监控画面,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塔吊运行数据、施工人员定位、现场扬尘浓度等信息。
作为潜江智慧工地建设试点,该项目搭建起“AI+物联网+BIM”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在工地入口,AI摄像头实时抓拍进出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自动核验身份;塔吊臂架上的传感器,将起重量、回转角度等数据同步传输至平台,一旦超出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发出声光警报,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确保隐患整改率达100%。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工地视频纳管收编,实现从“零散”到“集中”的整合,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以AI视觉算法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体系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监管模式。
强应用:“智慧安全帽”破解监管难题
“以前总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脱岗没人发现,现在有了人脸识别打卡,到岗情况一目了然。”在潜江中学新校区建设工地,安全部长林宇康打开电脑上的“智慧工地”App,页面清晰显示着当天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情况——安全员、质检员到岗率100%,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林宇康坦言,过去项目人员管理是“老大难”,关键岗位人员不到岗、替岗现象时有发生。如今通过佩戴“智慧安全帽”,集成人脸识别、实时定位等技术,实现人员管理数字化,今年以来关键岗位人员到岗率同比提升25%。
在该工地的VR安全体验馆内,几名新入职工人正戴着VR设备,体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模拟场景,逼真的感受让大家直呼“震撼”。“以前安全培训就是念文件,听着枯燥还记不住,现在通过VR亲身体验,哪些行为不能做,心里更有数了。”工人刘峰摘下VR眼镜,擦了擦额头的汗说。
此外,我市还创新融合高精度定位与智能广播技术,构建“三维定位+实时响应”防控体系。“一旦工地出现险情,系统能精准定位人员位置,通过广播定向告警,形成15分钟快速响应链。”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已多次成功避免施工人员误入危险区域的情况。
树标准:“三色管理”打造新样板
“我们项目是‘绿牌’,每月检查频次比‘黄牌’项目少2次,这既是荣誉,也是压力。”在某工地现场,项目经理指着门口的“绿牌”标识介绍,工地围挡整洁、材料堆放有序、洒水车定时作业,有效抑制扬尘。
这得益于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推行的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该局编制的《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明确了施工围挡、扬尘治理等12大类68项细则,全市工地按一个标准建,既规范又美观。
更关键的是“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绿牌项目减少检查、黄牌项目限期整改、红牌项目停工整顿。“之前有个项目因扬尘治理不到位被评了‘红牌’,停工整改后才复工,现在大家都把文明施工当大事抓。”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项目文明施工达标率提升至95%,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41%。
为培养更多新科技的应用人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开展“星光夜校”和“项目实训”,组建安全宣讲团,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安全生产法》、新标准规范宣贯活动26场次,覆盖1200余人,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AI智慧工地监管已成为潜江建筑施工安全的“数字防线”。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维融合、全景透视”的智能监管新生态,以高水平安全服务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建体系:指挥中枢“一眼看穿”工地隐患
“以前去工地检查,靠的是‘腿跑、眼瞅、嘴说’,一天跑几趟就累得够呛,还容易漏掉隐蔽隐患。现在有了这个智慧监管平台,坐在办公室就能‘盯’着整个工地。”9月11日,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现场,项目经理宋涛点开AI监控画面,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塔吊运行数据、施工人员定位、现场扬尘浓度等信息。
作为潜江智慧工地建设试点,该项目搭建起“AI+物联网+BIM”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在工地入口,AI摄像头实时抓拍进出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自动核验身份;塔吊臂架上的传感器,将起重量、回转角度等数据同步传输至平台,一旦超出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发出声光警报,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确保隐患整改率达100%。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工地视频纳管收编,实现从“零散”到“集中”的整合,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以AI视觉算法为核心的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体系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监管模式。
强应用:“智慧安全帽”破解监管难题
“以前总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脱岗没人发现,现在有了人脸识别打卡,到岗情况一目了然。”在潜江中学新校区建设工地,安全部长林宇康打开电脑上的“智慧工地”App,页面清晰显示着当天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情况——安全员、质检员到岗率100%,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林宇康坦言,过去项目人员管理是“老大难”,关键岗位人员不到岗、替岗现象时有发生。如今通过佩戴“智慧安全帽”,集成人脸识别、实时定位等技术,实现人员管理数字化,今年以来关键岗位人员到岗率同比提升25%。
在该工地的VR安全体验馆内,几名新入职工人正戴着VR设备,体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模拟场景,逼真的感受让大家直呼“震撼”。“以前安全培训就是念文件,听着枯燥还记不住,现在通过VR亲身体验,哪些行为不能做,心里更有数了。”工人刘峰摘下VR眼镜,擦了擦额头的汗说。
此外,我市还创新融合高精度定位与智能广播技术,构建“三维定位+实时响应”防控体系。“一旦工地出现险情,系统能精准定位人员位置,通过广播定向告警,形成15分钟快速响应链。”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已多次成功避免施工人员误入危险区域的情况。
树标准:“三色管理”打造新样板
“我们项目是‘绿牌’,每月检查频次比‘黄牌’项目少2次,这既是荣誉,也是压力。”在某工地现场,项目经理指着门口的“绿牌”标识介绍,工地围挡整洁、材料堆放有序、洒水车定时作业,有效抑制扬尘。
这得益于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推行的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该局编制的《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明确了施工围挡、扬尘治理等12大类68项细则,全市工地按一个标准建,既规范又美观。
更关键的是“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绿牌项目减少检查、黄牌项目限期整改、红牌项目停工整顿。“之前有个项目因扬尘治理不到位被评了‘红牌’,停工整改后才复工,现在大家都把文明施工当大事抓。”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项目文明施工达标率提升至95%,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41%。
为培养更多新科技的应用人才,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开展“星光夜校”和“项目实训”,组建安全宣讲团,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安全生产法》、新标准规范宣贯活动26场次,覆盖1200余人,推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AI智慧工地监管已成为潜江建筑施工安全的“数字防线”。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维融合、全景透视”的智能监管新生态,以高水平安全服务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12 关注: 来源:潜江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