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资讯网,潜江资讯门户网站
潜江资讯网
搜索

点“草”成金

秋风起,稻谷香。在潜江广袤的田野上,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中,成片金黄的稻穗被顺利收割入机身。与传统收割不同,这些收割机在完成稻谷脱粒后,并未将秸秆随意丢弃,而是直接将其压缩打包、成捆输出,等待开启它们的“二次生命”。
我市每年产生约73万吨农作物秸秆。过去,这些秸秆要么被一烧了之,浓烟滚滚,呛人眼鼻;要么被弃在田间,腐烂变质,影响下一季耕种。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潜江正把这一“农业负担”变成“产业新资源”。今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目标稳定在95%以上,一幅农业循环经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离田利用:秸秆变身“黄金草”

近日,在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办事处,金黄的稻田边,几台打捆机正“大口吞咽”着秸秆,机械臂上下翻转,不到一分钟,一个个重约250公斤的草捆便整齐码放在田埂上。

打捆机旁,农民王大爷弯着腰,双手稳稳托住刚落下的草捆,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他抹了一把汗,咧嘴笑着说:“以前割完稻子,秸秆要么烧,要么烂在地里。现在机器一捆,环境干净了,我们也少了很多烦恼。”

这些秸秆捆随后被运往不远处的圻蔓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宽大的仓库里,草捆堆成了小山,工人们正忙着加工、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记者在加工车间看到,工人们正戴着防尘口罩,双手灵活地将秸秆送入粉碎机,木屑般的草粉从另一端倾泻而出,散发出清新的草香。

“精品包每包760元,工序更为复杂,主要发给周边小养殖场;普通包每包640元,主要销往云贵川等地。”该公司董事长周俊程介绍,自9月底以来,30多台打捆机穿梭在熊口镇、熊口管理区、渔洋镇、老新镇等16万亩稻田之间。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收购3万吨,预计今年全年可收购秸秆10万吨。

此刻,位于广华寺街道的林泉农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也是一派繁忙。机器轰鸣中,秸秆被切断、粉碎,加工成纤维饲料,自动化流水线有序运转,每天加工秸秆100吨。

合作社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官山山手里捧着一把刚加工好的秸秆纤维,对着镜头说:“这是天然无添加的牛饲料,营养丰富,价格实惠。”他的身后,几名工人正将纤维饲料装袋,动作娴熟。

目前,全市共有14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其中有8家收储运企业,2024年离田收储利用秸秆19万吨。今年,我市将继续扶持14家重点企业,使秸秆年消纳能力提升至25万吨。

粉碎还田:沃土养地促丰收

在潜江,“‘秸’尽全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技术路径和保障措施,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同时,我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秸秆“五化一建”项目(原料化、基料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收储运体系建设)。对收购加工秸秆的企业,给予每吨不低于30元的补贴,鼓励年收购量2000吨以上的企业积极参与,确保收割后秸秆尽快离田,有效减少露天焚烧和随意堆放带来的环境问题。

“通过补贴政策,企业有积极性,农民也愿意配合,形成良性循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鲁明明介绍,政策引导让秸秆有了“好去处”。

然而,综合利用并不能完全满足田间需求,秸秆还田技术同样不可或缺。为了提升还田质量,全市各地提前谋划,协调收割机加装粉碎刀片,确保秸秆粉碎长度达标并均匀覆盖地表,随后及时翻耕入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仅2024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120万亩。

“轰隆隆……”近日,走进位于积玉口镇的稻田里,张师傅正驾驶着装有粉碎装置的收割机,金黄的秸秆瞬间被粉碎成细小的片段,均匀撒在田面上。机器的轰鸣声中,风吹过稻田,带来阵阵稻草的清香。

他停下车,抓起一把混有秸秆的泥土,笑着说:“秸秆还田后,地里的有机质增加了,土质更松软,水稻长势更好。”

“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鲁明明告诉记者,今年,在大力开展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我市继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更多利用主体,探索秸秆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让田间的每一根秸秆都能找到“用武之地”,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贡献更多力量。

从被人忽视的田间废弃物,到走向全国各地的“黄金资源”,一根稻草的“余生”,正在潜江书写着循环利用的绿色篇章——在这片丰收的土地上,曾经被焚烧的“废草”,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点亮着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
2025-10-27 关注: 来源:潜江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