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虾稻共作田里,小龙虾进入“休眠”期。
在白鹭湖管理区,罗氏沼虾却巧借“空窗”,在环沟里欢快生长。
这是一种新型虾稻共作模式——“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
近年来,白鹭湖管理区积极探寻虾稻共作模式升级,力求突破增收增效“瓶颈”,让“两虾”无缝衔接,提升虾-稻产业效益,切实为新质生产力“聚力赋能”,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试验:环沟混养能效增
晨光熹微,在冉集办事处4组,管理区农办副主任王锐、王关林正为养殖户张方武传授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并进行打样。随着捕捞网上岸,罗氏沼虾、小龙虾以及鱼类生物跃出水面。
张方武从虾稻共作田环沟中拿起一尾罗氏沼虾细细端详,说道:“7月2日投了1.5万尾虾苗,短短一个月,罗氏沼虾就长至3钱大小,等到9月销售时,每尾可长至1两5钱左右,又是一年好‘丰’景。”
“罗氏沼虾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和市场价值,与小龙虾在生态上形成良好互补,能有效利用环沟空档期,从时间、空间、资源三方面提高土地能效。”王锐介绍,白鹭湖管理区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水质上佳,具备立体种养的天然优势。6月至9月正是罗氏沼虾生长的旺盛期,正好接档小龙虾的“空窗”期,可实现一地多用、助农增收。
2023年6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方武在自家31亩虾稻田3亩环沟内投下了1万尾罗氏沼虾虾苗。
“9月下旬开始捕捞,成活率达到30%至40%,纯利润1.2万元左右。”虽存活率不足一半,但产量和利润却远超张方武预期,这也为他后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基础。
“2023年,我们发展3户养殖户开展100亩的环沟混养试验,成果斐然。环沟净水面每亩产量92.4斤,每斤销售价格40元,纯收入超3000元,虾稻共作总面积每亩增收300元以上。”王锐说。
创新:示范应用成果显
罗氏沼虾与小龙虾养殖技术相近,混养不仅实现两者和谐共生,更带来显著的增产增效成果。
2024年,白鹭湖管理区在“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基础上设计了环沟专养、环沟混养、池塘专养、池塘混养四种模式,挑选22户养殖户进行示范。
“虾稻共作田环沟净水面每亩净利润超3000元,这一佳绩为后续探索注入了强大动力。”王关林介绍,今年管理区乘势扩大规模,示范总面积超1000亩。
8月4日,在新湖办事处罗氏沼虾示范养殖基地,养殖户李思军正从示范专养塘中取样测量。“5月27日投苗,今天打样10尾称重,平均重量达到4.5钱,其中最大的8.5钱。预计9月出售时,成品虾每尾大小在2两以上,价格约35元每斤。”
“总体来看,两个模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一面。池塘专养为逐利,投入更大、效益更高、入门难,环沟套养入门门槛更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操作更易。通过效益对比,‘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下虾稻共作亩均最少可增收300至600元,鱼塘专养亩均净利润至少在1万元。”王关林表示,环沟混养模式不仅保障了优质稻米生产,也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增加了农业综合效益,更值得推广。
为进一步推广“虾稻共作环沟套养罗氏沼虾增效模式”,该管理区倾力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试验、示范过程中,着重攻克投苗成活率、养殖密度、饵料选择等一系列相关技术难题。通过培育浮游生物、种植水草、投喂小龙虾糜、黄豆、玉米等农副产品,成功实现了绿色安全生态养殖。
展望:万亩推广前景阔
随着效益凸显,当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自发参与到套养罗氏沼虾中。
“去年他们试养的效益还不错,所以今年尝试跟着混养罗氏沼虾。田埂上种黄豆,再用黄豆投喂虾,初步实现了绿色安全生态养殖。”肖桥办事处养殖户徐华彩说。
“在水稻种植前后,当环沟水温升至20℃以上,正适宜罗氏沼虾茁壮成长;国庆节前后,赶在气温降至15℃以下前完成捕捞销售。”王关林说,此模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气候水温适配,推广应用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将其进行市场化及产业化转变。白鹭湖管理区正不遗余力进行探索——
将2023年的百亩试验、2024年的千亩示范总结成技术资料和相应课件,大力推广该模式,力争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同步推进罗氏沼虾育苗技术,计划标粗育苗200万尾以上,着力解决种苗供应、生长速度放缓等关键问题。
在产品销售环节,依托现有的小龙虾交易体系,充分利用成熟的渠道和市场资源,完成市场化运作;通过餐饮实体、工厂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渠道打通终端消费市场,逐步形成产供销多元化以及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在助农增收振兴乡村这条路上,白鹭湖管理区正以“新质生产力”绘就“农”墨重彩新画卷。